本報記者 郭冀川
10月20日至22日,以“推動全球能源轉型,攜手實現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2025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CWP2025)(以下簡稱“大會”)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順義館)舉行。
作為全球風電領域的“燈塔”,大會以12萬平方米的展陳空間、千余家領軍企業參展的規模,全景式展現風電技術革新突破、產業生態協同創新趨勢,吸引著全球風電行業從業者、專家學者以及投資者的目光,共同探尋風電產業未來的無限可能。
技術躍遷與成本重構
驅動深遠海開發
我國海上風能資源極為豐富。大力發展海上風電,意義重大。它不僅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關鍵舉措,更是加快綠色低碳轉型、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新技術的運用助力海上風電項目“開疆拓土”。在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風科技”)展臺,工作人員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今年10月1日,金風科技與三峽集團聯合研發的漂浮式風電機組在廣西北海成功吊裝。據悉,漂浮式風電機組能依托浮體漂浮在海面上,突破了固定式海上風電機組只能安裝在近海的約束,是開發深遠海風能資源的“利器”。開發成本過高,是漂浮式機組商業化應用的核心障礙。金風科技工作人員介紹,此次使用的機組能夠有效攤薄漂浮式開發成本,節約項目開發用海面積,降低工程成本和運維成本,優化漂浮式風電經濟性指標。
深遠海風電設備長期暴露于鹽霧、臺風、海浪、雷電等惡劣條件中,風電機組部件容易失效,導致維修工作量大,且深遠海項目的運維成本更比近海項目高。在大會現場,也有多家風機運維企業展示了其針對深遠海風電運維等場景的創新產品。
南京土星視界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金軼航向記者介紹,他們此次帶來了風機葉片內部裂紋預警產品,該產品可對葉片運行過程中的故障前兆信息進行綜合的分析和辨識,實現風機葉片內部裂紋、鼓包等缺陷的診斷與預警。
金軼航說:“近年來,隨著運維數字化程度提升,以及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的應用,我們已經可以做到風機狀態監測并提前預警,改變了過去以深遠海風電運維計劃檢修為主、故障檢修為輔的模式,這種滯后性的檢修體制容易導致故障發現不及時,維修滯后。”
當前,我國近海風電開發已近飽和,產業戰略重心正加速向深遠海遷移。隨著漂浮式基礎、運維數字化等核心技術取得突破,深遠海風電規模化開發的技術瓶頸與經濟性障礙正逐步消除,為我國能源結構轉型注入新動能。
場景深化與創新運營模式
引領高質量發展
2025年,“三北”地區陸上風電開發加速,青海、甘肅、新疆等地新增裝機容量持續攀升。“三北”地區坐擁豐沛的風能資源與廣袤無垠的土地,年平均風速頗為可觀,為陸上風電開發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優越條件。
當下,政策積極推動沙戈荒地區(沙漠、戈壁、荒漠)風電項目,這些地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是我國風能、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區域,但環境相對惡劣,需要有相對應的新技術、新產品。
在華銳風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銳風電”)展臺,華銳風電設計研究院機械工程師劉金鑫向記者介紹了一項針對沙戈荒地區冬季極端低溫(低至-45℃)環境量身打造的低溫啟動預潤滑技術。該技術通過精妙優化潤滑系統與精準調控控制策略,確保風機在低溫環境下能夠迅速、安全地啟動,有效減少機械磨損,大幅提升設備可靠性。
當下,人工智能正以雷霆之勢深刻重塑各行各業,風電行業亦深受影響。在本屆大會“AI與智能運維分論壇”上,華銳風電數字化平臺主管李海港介紹,在風機狀態管理中,利用智能算法對運行數據進行規律識別和趨勢預測,可以實現機組狀態評估和健康管理。尤其是在陸上風電場群級運維管理方面,在預警與運維過程中,通過數據分析與模型應用,開展故障預警、診斷及壽命管理,能夠實現從被動維護向預測性維護的轉變。
此外,“千鄉萬村馭風行動”正蓬勃開展。河北、山東、山西等省份陸續發布省級實施方案,在具備條件的行政村大力建設分布式風電項目,通過村企深度合作模式助力農民增收致富。這些政策不僅有力推動了農村地區的能源轉型進程,更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新活力。
《證券日報》記者在此次大會現場,看到不少企業展示的“風電+田野”生態融合模式。在此模式下,風電與農業共享土地資源,巧妙利用田間地頭、村前屋后等零散土地安裝風電機組,真正做到不占用耕地或生態保護區。有的企業在大會現場組織演講,介紹如何通過“村集體+企業”參股的創新機制,實現企業與村集體攜手共享收益,進一步鞏固了脫貧攻堅的豐碩成果。
風電產業正朝著大型化、海洋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機組規模不斷擴大,且運行環境日趨復雜,對風電機組的長期可靠性與運行效率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風電產業蓬勃發展的浪潮中,無數“追風”的人正以創新為帆、以技術為槳,為全球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貢獻著中國力量。